穆彰阿与曾国藩的关系解析
穆彰阿与曾国藩的关系,可以说是清代官场中一段引人注目的师生情谊,更是一个农家子弟在权臣提携下实现阶层跨越的生动写照。穆彰阿(1782—1856),字子朴,号鹤舫,满洲镶蓝旗人,出身于官僚世家,自幼便与官场结下了不解之缘。嘉庆十年(1805年),穆彰阿考取进士,但早年间官运不佳,始终都只是担任侍郎(相当于副部级),从未干过尚书(相当于正部级)。这些经历让他对官场险恶有了切身体会,也促使他后来变得世故圆滑、逢迎拍马、结党营私。然而,随着道光帝即位,穆彰阿的官运开始亨通,一路青云直上,升任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掌翰林院,权势炙手可热。
穆彰阿不仅在仕途上春风得意,还热衷于主持科举考试,多次担任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官。他通过科举选拔了大量人才,逐渐形成了“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人士多被援引,一时号为穆党”的局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成为了穆彰阿的门生。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道光十八年(1838年),27岁的曾国藩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这一次,他顺利地考中第38名进士。然而,殿试后,曾国藩仅考取第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这让他感到十分郁闷。因为三甲进士进入翰林院的希望十分渺茫,一般只能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当县令。进不了翰林院,意味着他将终生沉沦官场底层,默默无闻。
正当曾国藩心灰意冷,准备放弃朝考时,他的同乡郭嵩焘提醒他去找老乡劳崇光,看看能否指条出路。劳崇光是湖南长沙人,比曾国藩大9岁,道光进士,当时在京城任御史。劳崇光是个爱才且结交广泛的人,十分欣赏曾国藩的才华,并答应尽力帮忙。他建议曾国藩将自己的诗文送到一些大官手中,通过其点评来扩大影响,也许就有机会进入翰林院。
曾国藩依计而行,朝考一结束,就立即赶到劳府,劳崇光早已安排好抄手,将曾国藩的朝考诗文抄写了十几份,分别投送到京城各个高官处。劳崇光是穆彰阿的门生,两人私交甚好。穆彰阿当时官居宰辅,大小官员均向他进贡,但他对才学、能力出众的中下级官员还是要刻意拉拢,并体谅他们,少收甚至不收礼。
劳崇光深知要提拔曾国藩,必须打通穆彰阿这一关键环节。果然,穆彰阿从四处听到三甲同进士曾国藩诗文甚为出色。他特地调来试卷,先看其策论。文章开头便吸引了他的目光:“皇帝不可能遍知天下事,所以要委任贤官,官员好坏,他不可能都知道,这就要靠身边人推荐。然而身边人所称赞的,未必都是好官,左右所否定的,未必都是坏官。……好官往往有正直的节操,不哗众取宠,不标新立异,不离经叛道。”穆彰阿连连点头,觉得终于遇到知己了。
穆彰阿主持了多次会试,批阅过数千份试卷,大凡年轻新进士,几乎个个心高气傲,大言炎炎,惟独曾国藩不同。他当即圈定曾国藩为翰林院庶吉士,排名时列为一等第三名。在道光皇帝跟前,穆彰阿将曾国藩的诗文大大称赞了一番,并针对道光皇帝极重天伦的特点,特别禀报曾国藩家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儿女一应俱全,堪称有福之家。道光皇帝粗略浏览了一遍曾国藩作的诗文,觉得清明通达,于是用朱笔将名字划为第二名。
当晚,穆彰阿接见了来拜谒的曾国藩,顺便对他进行面试考察。最后,他勉励曾国藩:“翰林院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要地,藏龙卧虎,起点高,你一生事业从此地发祥,愿好自为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穆彰阿一番话,让曾国藩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感动得泪眼朦胧,当即虔诚地表示,将永不忘恩师今晚谆谆教诲,永不忘恩师大恩大德,立志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以报知遇之恩。穆彰阿十分满意,他知道这个湖南乡下读书人的一番誓言是真心话,这种质朴实在之人,一旦确立一种信念,
- 上一篇: 揭秘:什么是Nike A货?深度解析其背后的含义
- 下一篇: 手绘端午节屈原简笔画教程
-
曾国藩笔下的小满诗意资讯攻略10-29
-
关系代词与关系副词的核心用法解析资讯攻略10-31
-
解析:至高日月与至亲夫妻的微妙关系资讯攻略10-28
-
涂志强与水自流的关系解析资讯攻略11-11
-
粘度单位全解析及换算关系一览资讯攻略11-05
-
区分关系代词与关系副词的方法资讯攻略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