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揭秘《水浒传》武大郎所售“炊饼”的真实身份

揭秘《水浒传》武大郎所售“炊饼”的真实身份

2024-11-18 11:02:09

在《水浒传》这部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中,武大郎这个角色以其勤劳朴实、命运多舛的形象深入人心。他靠卖“炊饼”为生,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引发了后世对“炊饼”这一食物的种种猜测与讨论。那么,武大郎卖的“炊饼”究竟是哪种食物呢?让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

揭秘《水浒传》武大郎所售“炊饼”的真实身份 1

首先,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区。在许多现代影视剧和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往往被演绎成类似烧饼的食物。特别是在山东地区,一些打着“武大郎烧饼”招牌的小吃店,更是将烧饼作为主打产品。然而,这实际上是对原著的一种误解。在《水浒传》原著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并非烧饼,而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面食。

揭秘《水浒传》武大郎所售“炊饼”的真实身份 2

这一判断可以从原著中的描述找到依据。书中武松曾对武大郎说:“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这里的“扇笼”二字透露了重要信息,说明武大郎卖炊饼时是用笼屉蒸制的,而非烧饼那样的煎或烤工艺。由此可以推断,武大郎卖的“炊饼”实际上是蒸饼的一种。

那么,蒸饼又是何物呢?在古代,蒸饼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面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东汉刘熙的《释名》中对饼做了解释:“饼,并也,溲麦使合并也。”即把水和面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食物,最早都统称为饼。根据做法的不同,饼的叫法也有所区别。火烧而食者称为烧饼,水瀹而食者称为汤饼,蒸笼而食者则称为蒸饼。

古代人对蒸饼的制作工艺和火候控制非常讲究。西晋时期的美食爱好者何曾,据说去见皇帝司马炎时都不吃宫里的食物,而是自备吃食。他坚持“蒸饼上不坼十字不食”,意思是如果蒸饼表面不能自然裂开十字的裂纹,他就不吃。这种对蒸饼品质的追求,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食的极致热爱和精湛技艺。

到了宋代,由于仁宗皇帝的名字叫赵祯,祯与蒸同音,为了避讳,人们将蒸饼改称为炊饼。这一改名事件在宋朝词人周密所著的《齐东野语》中有明确记载:“昔仁宗时,宫嫔谓正月为初月,饼之蒸者为炊。”因此,在《水浒传》所描述的北宋时期,武大郎卖的“炊饼”实际上就是蒸饼。

那么,蒸饼(即炊饼)与现代的面食相比,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从形状和口感上来看,蒸饼可能类似于现代的馒头,但也可能存在形状上的差异。蒸饼一般是无馅的,而馒头在古代则是有馅的,且多为肉馅,更像今天的包子。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差异,面食的种类和名称也发生了变化。在南宋都城临安城,就有卖羊肉馒头、糖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多种带馅面食的记载。而到了明代,宋诩的烹饪著作《宋氏养生部》里更是明确指出:“馒头有馅,蒸饼无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现代意义上的馒头与古代的馒头在名称上有所相同,但在具体做法和口感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现代的馒头通常是发酵后蒸制而成的松软面食,而古代的馒头则可能更接近于带馅的包子。因此,在将古代的蒸饼(炊饼)与现代面食进行类比时,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和开放的态度。

此外,关于武大郎卖的炊饼的具体形状和口感,原著中并没有详细描述。但根据古代蒸饼的一般特点以及后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推测武大郎卖的炊饼可能是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干体结构面食,外表可能有一层芝麻或其他装饰物以增加风味和口感。至于内部是否含有夹层或馅料,则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现代社会,一些地方将“武大郎烧饼”作为特色小吃进行推广和创新。这些烧饼往往结合了现代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加入了各种调料和馅料,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和口感。然而,这些创新产品虽然打着“武大郎”的旗号,但实际上已经与原著中描述的炊饼(蒸饼)有了较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实际上是一种蒸制的面食,类似于现代的馒头但又不完全相同。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样性。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原著、了解历史背景以及品尝各种面食来感受这一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欣赏和接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食创新和传承。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