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捡手机文学的魅力与奥秘
“捡手机文学”何以风靡网络
在网络平台上,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文案开头——“我捡到了一部手机,手机里有这个女孩子和她男朋友的聊天记录……”或许你会好奇地点进去,然后一口气读完整个故事。这种以捡到他人手机或电脑为开头,通过曝光聊天记录来展示剧情的网文,被网友们称为“捡手机文学”。
“捡手机文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娱乐圈同人文、言情小说、悬疑小说、搞笑段子……几乎所有的故事类型都可以套用“捡手机”的格式进行创作。许多网友表示,看“捡手机文学”就像是在“窥视”别人的生活,代入感和沉浸感很强,比看普通小说还要上头。
“捡手机文学”究竟有何魅力?为何能牢牢抓住网友们的心?
“捡手机文学”是怎样一种文学
“捡手机文学”的源头已无从考证,但这类文章在创作上却有着十分相似的特点。
首先是捡手机的“设定”。尽管每篇文章捡到的东西可能有所不同,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甚至快递、行李箱……但捡到的东西里都会有主角的社交账号或聊天记录,里面有着可以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信息。
以“捡快递”为例,有创作者捡到了一个快递,快递里是一封手写信和一本日记,信和日记记录了另一个人的感情故事。这位创作者便通过“晒出”信和日记的内容,讲述了一段暗恋故事。还有创作者捡到了一个装有录音笔的快递,录音笔里记录的是“父母”为儿女操办婚礼的对话,原来儿女是假装的情侣,彼此都有着各自喜欢的人,只是因为家里催婚太紧才想出这个办法……创作者通过父母和儿女的对话,讲述了一段有关爱情与亲情的故事。
其次是聊天记录的“真实”。既然是“捡手机文学”,那文章中的聊天记录自然便是重头戏。这些聊天记录十分注重格式,会严格按照手机或电脑的聊天界面进行排版,除了文字,还会有表情包、语音条、转账记录、视频通话邀请、朋友圈截图等,让网友们仿佛真的看到了别人的手机。
除了格式上的“仿真”,“捡手机文学”还会精心打造聊天记录里的内容,尤其是细节。以娱乐圈同人文为例,许多创作者为了营造一种“真实感”,会把明星本人的语录或采访内容“植入”到聊天记录里,甚至连明星的习惯、喜好也会考虑进去。有创作者写了一篇易烊千玺的同人文,文中千玺发给朋友的微信红包,封面图便是他自己的照片。
另外,“捡手机文学”的叙事视角一般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创作者既可以以捡到东西的人的身份进行讲述,也可以完全脱离出来,对整个故事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叙事角度的自由,让“捡手机文学”在内容上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故事读起来也会更加流畅。
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捡手机文学”看起来并不新鲜,早在十多年前,天涯论坛、晋江文学城等社区和网站,就流行过“直播体”文章,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医生告诉你”系列等,这些文章通常采用第一人称,以“直播”的方式讲述故事,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这类文章大多只是借用了“直播”的形式,内容却与直播无关,而“捡手机文学”里则真的有“手机”等实物出现。
“捡手机文学”也不等同于聊天记录截图,它往往有着更为完整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只不过是将原本的叙述方式改为了聊天记录的形式。尽管“换汤不换药”,但“捡手机文学”却产生了十分神奇的“化学反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窥探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捡手机文学”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再加上文章代入感强,让人仿佛真的看到了别人的聊天记录,网友们便如同“偷窥”到了他人的隐私一般,能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
除了满足窥探欲,“捡手机文学”还给了网友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娱乐圈同人文里的明星、“霸总文学”里的总裁、“小说推文”里的主角,网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想象他们的样子,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绘制一幅独属于自己的“人物画像”。而且,这种“人物画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有所调整。
另外,“捡手机文学”还具有强烈的互动感。许多创作者在写文时会@一些网友,邀请他们进行评论和投票,比如“你觉得女主应该选择谁,在评论区告诉我吧,点赞最高的选项将成为故事的结局”。这种方式让网友们有了参与感,感觉自己不再是置身事外的“吃瓜群众”,而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人物。
风靡过后仍会“泯然众人”
如今,“捡手机文学”在网络上十分火爆,打开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输入“捡手机”三个字,便能看到大量的相关内容。在小红书上,“捡手机文学”的相关笔记已超5万篇,有些爆款笔记的点赞量、收藏量均超过10万。在抖音上,捡手机文学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已超10亿次。
与此同时,“捡手机文学”的创作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许多网友纷纷加入其中,变身“捡手机文学”创作者。有些博主靠着创作“捡手机文学”收获了数十万粉丝,也获得了可观的流量分成。
不过,尽管当下“捡手机文学”十分火爆,但也有网友对其持批评态度。有人认为,“捡手机文学”十分低俗,充斥着大量的玛丽苏情节,比如“霸总”爱上灰姑娘、明星和素人谈恋爱等,这类文章套路满满,十分无脑。有人认为,“捡手机文学”会泄露个人隐私,文中的聊天记录很有可能是根据某个人的真实经历改编的,这对当事人来说很不公平。还有人认为,“捡手机文学”的创作门槛很低,许多文章在逻辑上根本不通,纯粹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没有任何的营养和价值。
事实的确如此,“捡手机文学”里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文章,比如,有些文章在排版时十分随意,聊天记录里的文字字号大小不一,也不进行分段,读起来十分困难;有些文章错别字连篇,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随处可见;还有些文章纯粹是为了搞笑,根本不考虑内容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其实,“捡手机文学”说到底只是一种创作形式,内容可优可劣、可俗可雅,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去写。而且,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会经历产生、发展、高潮、衰退和消亡的过程,“捡手机文学”也不例外。当网友们的新鲜感消退,对其不再感到好奇和兴奋时,“捡手机文学”便会逐渐退出大众视野,最终“泯然众人”。
- 上一篇: 《帽儿山的鬼子兵:爆笑精彩片段集锦》
- 下一篇: 金心吊兰养护秘籍:轻松掌握养殖技巧与必知注意事项
-
揭秘转折关系的奥秘:如何从“但是”中探寻逻辑的魅力资讯攻略11-06
-
《流浪者生存秘籍》:解锁捡废品高手的隐藏技巧与创意变现术资讯攻略10-18
-
揭秘对联平仄的规律与奥秘资讯攻略12-01
-
探索网络文学的奇妙世界资讯攻略11-29
-
揭秘天空高度与奥秘:天究竟是什么?资讯攻略11-05
-
探索童话的奥秘:定义与独特魅力解析资讯攻略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