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归故山草堂》第三四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暮春归故山草堂》的第三四句“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幽竹的怜爱及其高尚节操的礼赞。以下文章将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深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暮春归故山草堂》是唐代诗人钱起(亦有说法认为是刘长卿)的作品,全诗以暮春时节的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山草堂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幽竹的高尚品质的赞美。尤其是第三四句,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暮春时节,山谷口春意已残,黄莺儿的叫声变得稀疏,迎春的辛夷花早已凋零,片片杏花随风飘落,芳尘四溢。这一番景象,无疑给人一种春光逝去的凄凉之感。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窗下的幽竹却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诗人用“始怜幽竹”四字,表达了自己对幽竹的怜爱之情。这种怜爱,并非单纯的同情,而是包含着深深的敬意和赞赏。
“不改清阴待我归”,这七个字更是将诗人对幽竹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鸟稀”“花尽”的暮春时节,幽竹却依然保持着它那翠绿葱茏、摇曳多姿的姿态,不改初衷,深情地迎接着诗人的归来。这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正是诗人所深深敬仰和赞美的。
从全诗来看,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暮春时节的荒凉景象与幽竹的翠绿葱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幽竹的高尚品质。在“鸟稀”“花尽”的背景下,幽竹的不改初衷和深情迎归,就像是一位坚守信念、不为世俗所动的君子,让人心生敬意。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暮春时节的荒凉景象,也为下两句的对比埋下了伏笔。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谷口的暮春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凄凉与萧瑟。而“始怜幽竹山窗下”一句,则将读者的视线从荒凉的山谷口转移到了山窗下的幽竹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对比。
“不改清阴待我归”,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深情厚谊,也寄托了诗人对高尚节操的礼赞。在诗人眼中,幽竹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也代表着诗人对故山草堂的深情厚谊和对美好品质的向往。
从更深层次上说,诗人对幽竹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诗人身处乱世,面对世俗的纷扰和诱惑,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然而,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像幽竹一样不畏艰难、不改初衷。这种精神品质,正是诗人所深深敬仰和追求的。
此外,诗人还通过幽竹的形象,表达了对故山草堂的深情厚谊。故山草堂是诗人心灵的港湾,是他远离尘世喧嚣、追求精神自由的地方。而幽竹作为故山草堂的一部分,更是承载着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和热爱。诗人通过描写幽竹的翠绿葱茏和深情迎归,表达了自己对故山草堂的无限眷恋和向往。
同时,幽竹的形象也寓意着诗人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在诗人看来,幽竹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和坚韧的品质,更有着高尚的精神内涵。它代表着一种不为世俗所动、坚守信念的精神品质,也代表着一种追求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赞美幽竹,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幽竹时,不仅注重其外在形象的刻画,更注重其内在精神的挖掘。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幽竹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它那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总的来说,《暮春归故山草堂》的第三四句通过描写幽竹的形象和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怜爱和对高尚节操的礼赞。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暮春时节的荒凉景象与幽竹的翠绿葱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幽竹的高尚品质。同时,诗人还通过幽竹的形象,表达了对故山草堂的深情厚谊和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这些思想感情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追求,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它们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也让我们对高尚品质和美好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 上一篇: 轻松学会!歪歪YY账号注册全攻略
- 下一篇: 手机QQ空间相册的回收站在哪个位置?
-
《出塞》一诗深蕴了诗人何种情感?资讯攻略11-12
-
《出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资讯攻略11-11
-
《再别康桥》里的“青荇”是什么意思?资讯攻略11-08
-
这句诗“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rdquo 是什么意思?资讯攻略11-07
-
谭嗣同《潼关》诗的精准译文资讯攻略10-25
-
洞庭山水入画来,白银盘中藏青螺资讯攻略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