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范爱农的悲喜人生掠影》
《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一文,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深刻揭示了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和封建旧势力的顽固性,同时也表现了鲁迅对范爱农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开篇,鲁迅便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了自己与范爱农的初次相遇。那是在日本留学期间,一次同乡会上,范爱农的冷静和深刻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同时也因某些误会,鲁迅对范爱农产生了不好的印象,甚至觉得“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种初见的不和,为后文两人的关系发展埋下了伏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鲁迅和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一年于故乡重逢时,他们都已经历了生活的挫折,有了共同的境遇。此时的范爱农,已经回国,但因对旧社会的不满和追求革命的理想,他遭到了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自容,只能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鲁迅与范爱农在笑谈各自经历的过程中,加深了彼此的理解,也重新认识了对方。他们一起喝酒、聊天,对社会现状都有着不满,都对革命抱有希望。
辛亥革命爆发后,鲁迅和范爱农都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街头,期待着新生活的到来。然而,当他们看到满眼的白旗,却发现这些旗帜背后的政权仍然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辛亥革命的果实已经被封建反动势力篡夺。这一现实让鲁迅和范爱农都感到失望和痛心,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革命的信仰和追求。
在革命后的日子里,鲁迅和范爱农都有了共同任教的机会。范爱农担任监学,他办事勤快,教书认真,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喜爱。然而,随着鲁迅离开故乡前往南京和北京,范爱农失去了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他的学监职位也被代表封建复辟势力的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这之后,范爱农的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他四处碰壁,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寄人篱下。
在生活的重压下,范爱农的理想逐渐破灭。他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社会感到绝望。在一个夜半大风雨的夜晚,范爱农终于溺水而死,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鲁迅在得知范爱农的死讯后,深感悲痛和惋惜,他写下了这篇《范爱农》,以表达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怀念和悼念。
从范爱农的性格发展来看,他是一个愤世嫉俗、正直倔强的人。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表现出对清朝留学生乌烟瘴气的生活的不屑,与周围那些不学无术、只知玩乐的留学生格格不入。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轻易妥协。当徐锡麟被杀戮后,他与鲁迅等人在是否发电报痛斥清政府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他的观点虽然在当时不被鲁迅理解,但也是基于他自己对事情的判断。他不愿意做一些表面的、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这种坚持体现了他的正直和倔强。
然而,范爱农也是一个孤独脆弱的人。辛亥革命后,社会的黑暗并未改变,他的理想破灭。他在生活中四处碰壁,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寄人篱下。他的孤独感愈发强烈,最后在对社会失望和绝望中溺水身亡。这反映出他内心的脆弱和无助。
范爱农的遭遇反映了封建旧势力的强大和顽固。他虽然有新思想,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在封建旧势力的压迫下,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范爱农的故事,鲁迅批判了封建旧势力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以及封建旧制度的腐朽。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巨大落差也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像范爱农这样的知识分子在革命前对革命充满期待,革命后却依然遭受苦难,这说明辛亥革命没有真正触及到社会的深层次问题,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实质性的利益。
此外,《范爱农》一文还展现了鲁迅与范爱农之间复杂的关系变化。从最初的互相厌恶到后来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再到最后的分别和永别,鲁迅与范爱农的关系经历了从矛盾到和解再到遗憾的过程。这种关系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两人性格的差异和成长历程的不同也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范爱农》一文通过讲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深刻揭示了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和封建旧势力的顽固性同时也表现了鲁迅对范爱农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文章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
- 上一篇: 东莞市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 下一篇: PS中如何快速复制图层?
-
《朝花夕拾》里二十四孝图,有哪些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资讯攻略12-06
-
《朝花夕拾》之《五猖会》:一场传统盛会的背后故事资讯攻略11-15
-
《朝花夕拾》探秘:《无常》里的生死轮回,幽默笔触下的世态炎凉,100字速览精髓!资讯攻略10-24
-
藤野先生的典型事件与人物形象是什么?资讯攻略11-10
-
掌握高效阅读技巧:轻松读懂一本书资讯攻略10-31
-
探索人生真谛:解读人生观资讯攻略11-26